患癌率增死亡率卻減 是禍是福?
發布時間: 2018/10/31 00:31
最後更新: 2018/10/31 00:31
愈來愈多港人患癌,但本港男女癌症死亡率在過去10年均趨減,兩者分別平均每年減2.2%及0.8%。癌症死亡率減少即患者更長命,究竟是福還是禍?
有腫瘤科學者認為,數據反映癌症漸成慢性病,「要死都不易」,而隨着癌症藥物愈來愈昂貴,出現有錢才有得醫的情況,本港醫療系統未為癌症的轉變做好準備。
香港癌症資料中心剛發表的數據顯示,本港2016年患癌新症按年增3.8%;惟同年死於癌症的人數卻稍減0.7%。整體每10萬人就有196.3人死於癌症,當中女性罹癌粗死亡率為145.5人,較15年152.1人下跌,惟男性罹癌粗死亡率按年增2.4人至250.3人。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邱宗祥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倩明均認為,患癌死亡人數減,與癌症治療增多、手術越趨改良有關。邱宗祥以肺癌為例,以往確診肺癌個個都會死,惟現時「要死都不易」。
周倩明亦稱,以往確診第4期肺癌者,多僅餘3、4個月性命,惟現時靠電療、化療等亦可延長數年命,惟幾年消耗的資源好巨大。「單是第一代標靶藥每月都需萬餘元,現時第三代更每月需5萬元。」周透露,更曾有患者確診後不願存活,擔心連累家人。
邱宗祥指癌症屬大疾病,如成慢性病需漫長治療,不但加重患者身負擔,亦令重醫療系統負擔相當沉重;惟他直言本港醫療系統就癌症治療未完善,亦未有與時並進,批評仍未為癌症成慢性病做好準備,反觀市民就準備好投購保險,知道單靠個人能力未能負擔。
邱認為,本港現時已有癌症有錢才有得醫的情況,冀港府投放更多資源,提供合理的癌患治療。周倩明則認為,難以單靠公帑全資負擔癌患藥費,長遠需港府及藥廠商討如何分擔藥費。